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1.多肽藥物優劣勢分析
從天然提取到人工合成,多肽作為一類新藥,在臨床應用和生產制備上均顯示出的*性。首先在臨床上與重組蛋白藥、單抗藥類似,具有特異性強、療效好等優勢;其次,多肽藥物在生產制備方式上接近小分子化藥,具有純度高、質量可控且結構容易確定等特點,所以目前多肽治療已被認為是具有高選擇性,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潛在療法。
雖然多肽藥物前景喜人,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限制多肽藥物使用的問題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開發,也逐漸解決了一些掣肘問題,為繼續進行多肽新藥研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2.多肽藥物研究進展
隨著對多肽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突破,我國在多肽藥物的研發,不僅僅局限在制劑層面的內卷,更從臨床需求出發、從差異化的角度進行布局研發,是全新的創新,是更高層次的創新。近年來我國肽類藥物創新領域出現了多功能肽、多肽偶聯藥物、高通量篩選技術等等。
2.1 多功能肽
定義:多功能肽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多肽序列偶合,具有靶向多個靶點、具備多種藥理活性、形成不同機制間的協同增效和具備更好安全性的多肽分子。多功能肽根據分子類型可分為多功能融合肽、多功能連接肽、多功能嵌合肽、多功能訂書肽、多功能環肽、雙環肽等
首先,基于已有知識/經驗,設計一系列的起始化合物,然后根據這些起始化合物可能具有的高選擇性、中等選擇性(在第二個目標上具有低活性或無活性)或非選擇性(具有不期望的活性),按照高選擇性“設計入"、中等選擇性的“平衡"改造、非選擇性的“設計出"的策略,進行多輪的篩選,最終實現平衡活性比,優化選擇性,優化理化性質,特別是優化吸附、分布、代謝、排泄和毒性(ADME-T)。
2.2 多肽偶聯藥物
定義:多肽偶聯藥物(PDC)一般是由靶向肽、細胞毒性藥物和連接子(Linker)三部分構成,是將靶向肽作為靶向給藥載體,與毒性藥物分子共價偶聯,增強藥物的靶向性,其中連接子的選擇對于PDC藥物能否穩定達到靶向部位具有重要的影響。
優勢:多肽偶聯藥物PDC與與ADC相似的結構,是一種新型的偶聯藥物,但是與ADC相比,它們易于合成,并提供明確且具有成本效益的靶向治療。結構修飾可以很容易地引入,支持合理的藥物設計,以提高生物利用度、結合親和力和穩定性。脂質/脂肪酸的摻入增強了肽的親脂性,從而可以通過調節腫瘤滲透和細胞攝取來調整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多肽也適用于組合藥物發現,并支持候選結構的體外高通量篩選,以便識別具有藥效學特性的多肽。此外,肽具有較低的固有免疫原性。具有提高化療藥物的療效,克服化療藥物的循環半衰期短和脫靶副作用等優勢。
研發策略:選多肽偶聯藥物(PDC)中的靶向多肽種類較多,主時要分為兩大類,分別為細胞靶向肽和細胞穿透肽。擇連接體(Linker)是為了允許足夠的循環時間,使藥物到達其目標細胞。因此,PDC應足夠穩定,使肽、連接物和藥物在到達靶細胞之前不會被裂解或代謝,并使足夠濃度的PDC到達靶細胞,從而提高藥物殺滅腫瘤的效果。
代表性的在研PDC適應癥與國內略有差異,但是種類繁多,未來市場規模龐大,行業發展前景廣闊。除此之外,隨著對偶聯藥物的深入研究,新型偶聯藥物類型不斷涌現,比如PRC(多肽-放射性核素偶聯物)、POC(多肽-核酸藥物偶聯物)、PAC(多肽抗體偶聯物)等。
2.3 細胞穿膜肽
研發策略:細胞穿膜肽因其能夠攜帶多肽、蛋白質、核酸等進入細胞內部,所以成為以胞內分子為靶標的藥物遞送技術發展的重要工具,并為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細胞穿膜肽在疾病診斷、新藥研發和提高藥物療效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4 多肽疫苗
定義:多肽疫苗是按照病原體抗原基因中已知或預測的某段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序列,通過化學多肽合成技術制備的疫苗。多肽疫苗原理示
病原多肽引起的T細胞應答機制如下圖所示,T細胞的表位特異性由T細胞受體(TCR)介導,TCR能結合于I類或II類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上的“肽結合溝"處,而MHC又位于抗原呈遞細胞(APC)上。當抗原被APC內化和蛋白水解后,形成短肽(I類MHC長度為8-11個殘基,II類MHC長度為11-30個殘基)加載到MHC上并呈現在APC表面。T細胞/APC聯結處的多種蛋白能協調和編排T細胞的克隆。
多肽疫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重要方向,已經針對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腫瘤細胞以及近年來的的多肽疫苗進行了研發。據不統計,已上市的多肽疫苗共58種(截至2022年4月25日),已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不過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或解決,包括表位的優化選擇、表位優化連接、合適的佐劑研發和載體應用等。國內進行多肽疫苗研發的公司有翰宇藥業、前沿生物、康樂衛士等。
2.5 高通量篩選技術
再比如,南京安吉生物的高通量全新靶點與微肽發現技術,是基于自研算法精準預測,快速批量發掘發現全新人類內源性微肽及其結合蛋白,發現全新藥物靶標,并設計產生“first-in-class"的多肽藥物分子,推進臨床前研究。該項技術是南京安吉生物擁有,也是目前的高通量全新微肽發現技術。
此外,還包括噬菌體展示、內含肽介導的肽和蛋白質的環化、mRNA展示等技術。涉及的公司主要有PeptiDream、Bicycle Therapeutics、中晟全肽、安吉生物等。
3.1 國際多肽藥物
根據QYResearch統計:多肽藥物市場規模在2010年約為152億美元,到2018年已達到285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8.17%。據估計,多肽藥物市場規模的增速約為藥物市場規模整體增速的2倍,預計未來多肽藥物市場將以7.9%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在2027年市場規模達到495億美元水平。
而在市場區域分布方面,據Reseach Nester統計,美國是多肽藥物最主要的,其次是歐洲占比15%。預計亞洲地區未來將是多肽藥物市場增長的地區,因為亞太地區具有龐大的患者群體、不斷增長的臨床需求以及對創新治療的日益關注,將推動亞太地區多肽治療市場的快速增長。
3.2 中國多肽藥物行業背景
為了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多肽藥物研發能夠成為當下的熱點,也是順勢而為。
3.3 中國多肽藥物市場概況
中國是一個制藥大國,但是很多藥企在多肽藥物領域以原料藥和仿制藥為主。近年來,隨著多肽藥物研發熱情日趨火熱,很多本土制藥企業也在從傳統仿制藥企向創新藥企轉型,持續不斷的突破,深入布局。
中國多肽行業起步較北美等發達國家晚,且國內從事多肽藥物研發生產的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小、市場集中度低,同業競爭異常激烈。近年來,隨著國內加大對多肽藥物的研發投入,以諾華制藥、美國賽生、瑞士輝凌和默克雪蘭諾等為代表的外資企業,雖然依舊占據主導地位,但本土的翰宇藥業、中肽生化、雙成藥業、安吉生物、天吉生物、中晟全肽等以多肽藥物研發為特色的企業也正在緩慢崛起。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截至2020年底,市場約有80種獲批肽類藥物,約440種處于進行中的臨床試驗,另有400-600種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在肽類藥物研究如火如荼的當下,
4.國內多肽藥物研發進展
隨著多肽藥物的快速發展,國內多肽藥物研發也在穩步前進。據不統計,目前我國在研的多肽創新藥約有80項,其中代謝領域項目最多,有31項;腫瘤/免疫系統領域位居第二,共有23項;其次為抗感染領域,共有10項;其它領域還包括中樞神經、骨科、心血管、呼吸系統、眼科、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等,多肽創新藥項目分別為4項、4項、3項、2項、1項、1項和1項。
我國在研多肽創新藥所處治療領域情況(不統計)
我國多肽在研多肽創新藥臨床階段情況(不統計)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服務電話: